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哪些原則?
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以下三條原則:(1) 是否有利于持續、協調的經濟增長;(2) 是否有利于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3) 是否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即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社會福利改善和使環境得到保護等。
那么,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呢?
從各國的經驗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經濟集約增長的實質是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而這關鍵取決于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可以改進產品、工程的設計,可以更新機器、設備,降低能耗,提高物資利用率,從而節約物化勞動的投入和使用。同時,科技進步可以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或者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活勞動含量,節約活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此外,科技進步還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值,提高效益,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的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因此,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前提。當今業已實現經濟集約化增長的國家和地區,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時,都具有了較高的科技水平,并且都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1956年,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提出了把發展科技作為經濟集約化增長的重要戰略方針。1959—1979年,日本從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引進的技術達33854項,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在引進西方技術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充分注意消化、吸收和創新。這正是日本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后實現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日本的勞動生產率也迅速提高。1955—1966年,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近10%,其中,56%源于設備更新、改造所實現的效率增長,44%則是由于采用新工藝、新產品所致。
第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而要提高勞動力素質,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教育的內容要全面,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還應加強勞動態度和職業道德的教育。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時間每增加1年,GDP就會增加9%。從業已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國家和地區看,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時,它們的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普遍較高。據統計,當時,美國的小學、中學入學率為80%;德國的小學、中學、大學入學率分別為69%、69%、6.1%;日本的這一數字分別為99%、86%、4.7%;新加坡分別為107%、55%、8%;韓國分別為108%、86%、38%。正是這種發達的教育和高素質的勞動力,保證了這些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順利轉變。
第三,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
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是有效的市場競爭,因而完善市場結構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是因為,市場結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競爭行為,進而決定市場競爭的效果。只有在合理的市場結構下,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在優化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資源方面的基本功能。可見,市場結構與有效競爭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