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春
與歐洲頂級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在美國洛杉磯建廠……一家家上海企業正在憑借科技硬實力,加速擴大出海規模。
科技“硬實力”開花結果,離不開科技創新生態的孕育。3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參加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市經信委聯合組織的“科技出海 產業升級”主題采訪活動,近距離了解上海企業的出海實踐。
產業集群孕育優質產能
上海禾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賽科技”)研發的激光雷達,用于汽車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及智能機器人。2024年,禾賽科技全年營收20.8億元,成為全球首家且唯一實現全年盈利的激光雷達上市企業。
激光雷達曾經極其昂貴,單個成本可達數萬美元。禾賽科技激光雷達生產線負責人介紹,激光雷達從前沒有實現過大規模量產,勢必要加強技術研發,才能確保產品快速迭代,做好質量把控。禾賽科技自研自建核心零部件和高自動化激光雷達生產線,實現核心工序自動化率100%,每20秒就能下線一臺產品。通過技術創新,禾賽科技將產品從包含900多個零件的機械旋轉式雷達,發展到只有數十個零件的固態雷達,大幅提升了量產可靠性,還把成本壓低到十幾萬元的普通家用汽車也用得起的程度。2024年12月,禾賽科技成為全球首個達成單月交付量超10萬臺的激光雷達企業。
量大質優的產能供給鋪就了禾賽科技的出海之路。近日,禾賽科技與一家歐洲頂級主機廠達成跨越2030年的長期獨家定點合作項目。截至2025年2月,禾賽科技已與22家國內外汽車廠商的120款車型達成量產定點合作關系。
“在上海,無論是相關供應鏈還是汽車產業鏈都很完善,人才密度也高,所以禾賽科技最開始就堅定選擇落地上海。”禾賽科技政府事務負責人馬名旭告訴記者。據了解,禾賽科技的所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都位于上海及周邊300公里以內。
禾賽科技所在的嘉定區,早在2015年就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2023年,《嘉定區建設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創新高地行動方案(2023—2025年)》出臺,全力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截至2024年10月,21家企業、639輛自動駕駛車累計在嘉定開展測試示范的行程達1990萬公里,時長達119萬小時。
自研技術夯實出海底氣
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近年來,《上海市先進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上海市先進材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出臺,持續提升先進材料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上海納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琳威”)聚焦“從0到1”的核心技術研發。其主打產品之一——TPU漆面保護膜被稱為“隱形車衣”,能讓汽車絕大部分碰撞剮蹭不傷原廠車漆;它還擁有一定自身彈性,小剮小蹭能“自我復原”。該產品早已走出國門,海外客戶超過千家,分布在100多個國家。納琳威董事長肖琳介紹,公司在出海上采取“先業務后制造”的策略,近日已在美國洛杉磯開工建設海外車衣工廠。
自研技術是納琳威出海的核心底氣。成立于2015年的納琳威從無機納米材料應用研發起步,打破國外多年技術壟斷,產品橫跨汽車、建筑、航空、新能源等多個產業。在車衣出海中,納琳威從歐美市場環保需求出發,通過更新工藝,減少碳排放,并創新研發防藍光汽車窗膜,獲得德國萊茵認證。目前,納琳威的產品技術自研率超99%。
制造出海也面臨著前沿技術的挑戰。肖琳坦言:“新材料設備的定制化需求高,海外建廠需重新設計工藝鏈。”為此,納琳威正加大數字化平臺和中試基地建設,提升柔性生產能力。“我們要不斷儲備核心競爭力,去應對市場的萬千變化。”肖琳說。
2024年出臺的《上海市促進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聚力建設纖維、膜、生物制造三大創新高地,培育壯大復合材料、催化新材料、電子化學品、高溫超導、石墨烯5個產業集群,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材料產業高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