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有哪些?
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致密石灰巖;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地表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分類?
石芽
石芽指可溶性巖石表面溝壑狀溶蝕部分和溝間突起部分。石芽為蝕余產物,熱帶厚層純石灰巖上發育形成的高大石芽常高達數十米,成為石林[1]。
溶溝
溶溝是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侵蝕而成,寬20厘米至2米,深2厘米至3米,底部常填充泥土或碎屑[1]。
喀斯特漏斗
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蝕而成,呈蝶形或倒錐形洼地,寬數十米,深數米至10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1]。
落水洞
落水洞多分布在較陡的坡地兩側和盆地、洼地底部,為流水沿裂隙侵蝕的產物。寬度一般不會超過10米,深可達數十米至數百米。廣西、重慶及四川南部地區稱之為“天坑”,一般稱豎井[1]。
溶蝕洼地
溶蝕洼地通常由喀斯特漏斗擴大或合并而成,面積小于10平方千米,具有封閉性[1]。
喀斯特盆地
喀斯特盆地又稱為坡立谷,是一種大型喀斯特洼地,面積一般為10-100平方千米以上,邊緣略陡并發育有峰林,底部平坦且覆蓋殘留紅土,多分布在地殼相對穩定的區域,如云南硯山縣、羅平縣和貴州安順市[1]。
喀斯特平原
喀斯特盆地繼續擴大即形成喀斯特平原,地表覆蓋紅土并發育孤峰殘丘,如廣西賓陽縣黎塘鎮和貴港市[1]。
峰叢
峰叢是同一基座而峰頂分離的碳酸鹽巖山峰,常與洼地組合成峰叢-洼地地貌[1]。
峰林
峰林為分散碳酸鹽巖山峰,通常由峰叢發育形成,但因受到構造影響而形態多變,在水平巖層上多呈圓柱形或錐形,在大傾角巖層上多呈單斜式。氣候條件對峰林形態有影響,藏南古峰林遭寒凍風化破壞,峰林僅30-50米高,云貴高原峰林也因遭到破壞而較渾圓矮小,黔桂兩省區交接帶氣候較為炎熱,地下水垂直運動強烈,峰林高達300-400米。
孤峰
孤峰是峰林發育晚期殘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于喀斯特盆地底部或喀斯特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