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種新出現的蚊媒病毒,“寨卡”是烏干達語“Zika”的音譯,意思是“雜草”。1947年,一只從烏干達捕獲并準備用于黃熱病科學研究的恒河猴突然出現了發熱的癥狀,之后研究人員從這只猴子體內分離到一種新的未知病毒。由于這只猴子生長在烏干達的雜草叢中,遂把其體內分離出的新發現的病毒命名為“寨卡病毒”。1948年,從烏干達的非洲伊蚊體內亦分離到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一名成員,為正鏈 RNA 病毒,其結構含有包膜和二十面體蛋白衣殼,與登革熱病毒、黃熱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西尼羅病毒等蟲媒病毒屬近親。
在人類,這種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疾病稱為寨卡熱、寨卡或寨卡病毒病。自上世紀50年代至2013年,寨卡病毒病僅散發于非洲、東南亞、太平洋島國的赤道附近的狹窄地域。2014年,寨卡病毒向東橫跨太平洋傳播到法屬玻利尼西亞,然后到復活島。2015年相繼傳播到墨西哥、美洲中部、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并在這些地區爆發,達到大流行的程度。歐洲、亞洲、大洋洲也有輸入病例報告。
寨卡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專家研究認為,寨卡病毒病主要通過生長在熱帶環境中、白天活躍的白紋伊蚊,如埃及伊蚊叮咬傳播。現已知多種伊蚊都可以傳播這種病毒。寨卡病毒的脊椎動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類。人被帶有寨卡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經過 3天到12天的潛伏期后,約1/5的感染者會發病出現癥狀。感染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時如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約10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這個健康的人就會感染寨卡病毒。此外,寨卡病毒也可能經由性行為、母嬰垂直傳播(在懷孕期間由母親傳染給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