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龍王廟有著怎樣的歷史?
龍王廟行宮,原名“敕建安瀾龍王廟”,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龍運大道與行宮路交叉口東北角,屬皂河古鎮(皂河龍運城)景區內景點。龍王廟行宮占地面積36畝,始建于清代順治年間。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駐蹕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有“乾隆行宮”之稱。龍王廟行宮為四院三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具有清代北方宮式古建筑群特色 。自清代以來,每年農歷正月初八至初十為皂河龍王廟廟會之日,所有趕廟會的人一起參拜龍王,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
自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屆時眾多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東、河南、安徽幾省的坐賈行商、民間藝人也紛至沓來,云集皂河。因正月初九為廟會“正日子”,故當地又習慣稱之為“初九會”。廟會期間所有逛廟會的人們一起參拜龍王,人山人海,廟會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數百年來,年年如此。
宿遷龍王廟有什么景點?
御碑亭
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積53平方米,十二根朱紅抱柱擎托著六角重檐攢尖頂的傘狀黃色琉璃瓦屋面。因其為皇家“敕”建,黃色瓦飾,形狀如傘,人們又稱之為“皇傘”。碑亭正中聳立著一塊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鐫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建的經過。碑身的背面刻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時,第一次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皇考勤民瘼,龍祠建皂河,層甍臨聳壩,峻宇鎮回渦,毖祀精誠達,安瀾永佑歌,彭城將往閱,宿頓此經過,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貺顯,沙刷輯洪波。”碑身、碑帽的兩面分別鐫刻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碑帽上緣和碑身四周雕刻五爪巨龍。整塊御碑刻滿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和詩文 。
鐘鼓樓
在御碑亭的兩旁,建有鐘、鼓二樓。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積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頂,屋面苫蓋筒瓦。
鐘樓內懸掛著嘉慶十八年(1813年)馬士魁敬鑄的八角鐵鐘一口,鐘重2000多斤。鐵鐘每只角上鑄有八卦圖文,鐘體上緣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八個大字。
鼓樓內擺放著1.4米直徑的大鼓一面。乾隆皇帝下榻此廟時,撞鐘擊鼓,兩廂奏樂,以最高禮儀恭迎皇帝的駕臨 。
怡殿
御碑亭的北面是怡殿。位于中軸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處,占地面積66平方米,面闊四間,進深三間,怡殿正門懸掛“法雨慈云”大匾一塊,殿內供奉楊、柳、杜、孟四大金剛坐像,分別持寶劍、雨傘、琵琶、蟒蛇,象征“風調雨順” 。
古戲樓
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兩邊有兩根六丈高的神桿(俗稱旗桿)神桿兩邊有相對應的“河清”、“海晏”牌樓 。
牌樓
廣場北側是山門,亦稱禪殿,禪殿大門兩旁置放兩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獅。山門正門的正上方,青磚鑲嵌著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7個鎦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和一方“乾隆御筆印” 。
第二進院
第二進院落是整體建筑中心院落。御道上的主體建筑是“龍王殿”,又稱“綠瓦殿”。龍王殿兩側對應的是東、西配殿。東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井神”。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龍王。
龍王殿是該廟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龍吻。黃、綠、藍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占地面積435平方米。殿前白石月臺,玉石欄桿。大殿額枋高懸“福佑榮河”鎦金匾一塊,月臺左右各有一座寶藏庫,昔日用來焚燒字紙。月臺當中為祭龍臺,臺中有大鐵鼎一尊。大殿正中供奉東海龍王,為貼金坐像。左右分列八大水神(俗稱八大戰將)。龍王像背后,繪有彩色壁畫,畫中有一大象,象身立一童子,手持一盆萬年青,其意象征“萬象長青”。這一院落中的所有建筑是該廟僧人日常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也是在這里朝政議事,敬神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