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2023年放假幾天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2023年清明節4月5日放假,共1天。 (中國政府網)
2023年清明節免高速費嗎
免費
2023年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4月5日0時-4月5日24時,共1天。
根據《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來看,收費公路免費通行時間為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共4個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當年國務院辦公廳文件確定的上述法定節假日連休日。
免費車型:7座及以下載客車輛。
免收通行費時間以車輛駛離高速公路出口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普通公路則以車輛通過收費站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換言之,收費期間上高速公路,免費期間下高速公路,不會被收費。反過來,免費期間上高速,收費期間下高速,就要收費。
清明節美食有哪些
第一種、青團子
青團是清明節的特色的美食,每年清明將至,家家戶戶都會包來吃,這種食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青團子油綠如玉,軟糯清香,吃起來甜而不膩,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它不僅好吃美味,還對人的身體有很大的益處,更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希望家庭能幸福圓滿,家人健康長壽。
用艾草,雀麥草或者草頭等綠色植物煮水約5分鐘,然后研磨出汁,然后趁熱混入糯米粉后揉成碧綠色的面團,青團的餡心可以是紅棗的、豆沙的甜味餡料,也可以是肉松、蛋黃等咸味餡料。包好餡料揉成圓形,放入蒸屜里面蒸熟就可以了。吃上一口正當季的春味,果然是滿口清香。
第二種:馓子(sǎn)
古時候講究清明節不能生火做飯,要吃寒食,而馓子則是寒食的一種,金燦燦的馓子是一種油炸類的面食,用面粉、糯米粉加鹽或蜜、糖,搓成細條,油煎而成。馓子的制作工藝比較精致,吃起來焦香酥脆,咔嗞咔嗞的,深受我國各地、各族人們普遍喜愛。
揉好的面團搟成厚薄一致的長方片,然后切成條狀,再搓成粗細一致的細面條,將面條繞筷子上,以自己喜歡的長度掐斷后放入鍋中油炸,筷子要等撒子定型再輕輕取出,中小火炸至金黃就可以瀝油起鍋,涼透后又香又脆又酥。
第三種:烤乳豬
在廣東,“烤乳豬”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物品,講究的是“紅皮赤壯”意頭,代表全家富貴。所以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廣東人在清明節這一天,帶著烤乳豬去祭祖,在祭祀后,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分食。
烤乳豬選用4千克左右的小豬,宰殺、處理、將豬腔撐開風干后,再放入烤爐高溫烤制直至外皮金黃。烤出來的乳豬皮色金紅,皮薄酥脆、內嫩鮮美,香味濃郁,每一口帶來的都是驚艷。
第四種:雞蛋
很多地方有清明吃雞蛋的風俗。將雞蛋圖上各種顏色,稱之為節蛋,煮熟后給孩子吃,民間習俗認為,雞蛋圓溜溜的,在清明節這天吃個雞蛋,可以消災免禍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這天除了將雞蛋煮了吃,有些地方還會“畫蛋”“雕蛋”。
雞蛋冷水下鍋,大火煮5分鐘,關火后,用勺子背面輕輕地敲雞蛋殼,鍋里加水,茶葉,八角,桂皮,香葉裝入一個紗布袋子中,放入煮熟的雞蛋,加入老抽,生抽,鹽,大火煮10分鐘后轉小火燉煮30分鐘,這樣五香茶葉蛋就好了,關火燜12到20個小時再吃,味道最好。
第五種:棗糕
在北方一些地區,清明節期間要吃棗糕,棗糕又被叫做子推糕,是一樣傳統的特色美食,用酒釀來發面,然后加入紅棗一起蒸熟,上面還擺放了很多堅果,果干,吃起來酸酸甜甜的。因為糕的諧音是高,清明吃棗糕寓意步步高,也意味著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不少人家都會在快到清明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制作棗糕。
第六種:薄餅
廈門的朋友到了清明祭掃時節,一家人圍坐一起吃薄餅話家常。薄餅是福建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又叫潤餅,各地做法還略有不同。吃薄餅還講究“現包現吃”,用鍋烙制的大餅,在里面加入各種蔬菜,海苔,雞蛋,再抹上一些辣醬卷起來吃,和春卷十分的相像,不僅把春天的味道淋漓發揮,更是能吃出和睦融融的親情味兒。
清明節傳統小吃
第一種: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第三種:艾粄
艾粄是客家人的叫法,也是客家傳統特色小食。每逢清明,各家各戶都會做艾粄,客家人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當然這只是一種念想,用來祈求身體健康,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艾粄在清明時節的重要性。
艾粄是將的鮮嫩艾葉清洗干凈,然后放入鍋中煮熟,撈起并瀝干水分,記得煮艾葉的水不要倒了。將煮熟的艾葉剁成泥,剁得越細碎越好。艾葉泥剁好后,用煮過艾葉的水,去和糯米粉,并揉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大豆、花生、白糖等餡料攪拌均勻然后用湯匙勺進面團里,然后封閉,再慢慢揉成圓形,也有的做成船型、方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20分鐘左右即可出鍋。
第三種: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一種傳統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有些地方叫佛耳草,而我們當地則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或菜園都長滿暖菇草,又嫩又新鮮,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最佳時期。
制作暖菇包區域不同,制作的方法也有差異。比如說,南方地區,會用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做出來的形狀似圓月,也像包子;而在北方地區則用暖菇粉來制作,形似眉月,更像大的水餃。
第四種:食餅筒
食餅筒是浙江寧波石浦、臺州等地的地方傳統小吃,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絲及各類菜肴等,屬于浙江菜。食餅筒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通常在清明端午等節日食用。
麥油脂與食餅筒不同,是在食餅筒基礎上放入油鍋煎炸,故稱作麥油脂。
食餅筒主要做法是將面粉加水調成膠糊狀,放入平底鍋中配以油脂用工具將粉漿順時針方向均勻地移動攤開、鋪平、烙熟。取出面皮鋪上炒粉絲包上各類菜肴,如:鴨蛋絲、黃鱔絲、豆芽、土豆絲、鹵肉、洋蔥等即可。
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絲及各類菜肴等,屬于浙江菜。食餅筒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