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細胞雜交又稱體細胞融合,指將兩個原生質體不同的體細胞融合成一個體細胞的過程。融合形成的雜種細胞,兼有兩個細胞的染色體。融合后的雜種細胞的異核體,多數情況下在第一次有絲分裂期即發生兩個親本核的融合,如果兩個核在雜種細胞中位置較近,也可能在有絲分裂前就發生融合。如果兩個核不融合,有可能發育成嵌合體。如果兩核既相互輔助又相互排斥,從而導致染色體丟失,經常還會伴隨著染色體重排、染色體碎片、染色體環、染色體橋等形成。融合后的兩個原生質體的細胞質,可能均勻混合,細胞器也均勻分布,因此雙方的葉綠體及線粒體基因都得到遺傳。也有人認為在兩個原生質體融合時,質體會隨機丟失。融合后的細胞是否為雜種,多用染色體形態比較法和同工酶分析法來鑒定,也有用花器官的形態顏色來檢測的。
體細胞雜交的原理是什么?
利用高劑量的X射線將候選染色體打斷成若干片段,含有這種片段的細胞可與倉鼠細胞形成雜交克隆。在這種雜交中,人類染色體片段被插入到倉鼠染色體的中間部分,因此大部分克隆片段在進行有絲分裂時處于穩定的狀態。利用類似于遺傳重組原理和最大似然性的統計學方法來計算存在于DNA片段上的多態性或非多態性標記之間的斷點頻率,以此估計標記之間的距離,并建立人類基因組拷貝庫---體細胞雜交系統。可根據不同要求構建出斷裂程度不同的多套拷貝,從而得到不同分辨率的放射雜交圖。總之,輻射性雜交是建立在受到X射線照射的供體細胞與非放射線處理的受體細胞融合基礎上的一種體細胞遺傳學方法,是利用兩個標記之間被X射線打斷的概率來計算標記之間距離,通過類似于減數分裂連鎖制圖的方法來確定標記之間的順序。
體細胞雜交的用途是什么?
輻射性雜交技術是繼熒光原位雜交后新近建立的染色體定位方法,RH作圖法提供了一種聯系物理圖和遺傳圖的方法,已成為當今構建人類基因組大尺度、高密度、連續的染色體圖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用途主要有:EST定位、基因克隆、基因組作圖、測定距離、尋找新基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