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壟斷是指什么?
自然壟斷是經濟學中一個傳統概念。早期的自然壟斷概念與資源條件的集中有關,主要是指由于資源條件的分布集中而無法競爭或不適宜競爭所形成的壟斷。在現代這種情況引起的壟斷已不多見。而傳統意義上的自然壟斷則與規模經濟緊密相連,指一個企業能以低于兩個或者更多的企業的成本為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物品或者勞務,如果相關產量范圍存在規模經濟時自然壟斷就產生了。
自然壟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效率主導性
從自然壟斷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來看,無論是規模經濟還是范圍經濟或者是成本的次可加性,自然壟斷主導取決于經濟效率而不是其它因素。規模經濟意味著生產更多產品時固定成本被逐漸攤薄越來越小,范圍經濟意味著在追加生產相關新產品和服務時進行聯合生產要比單獨生產的成本低,成本次可加性則意味著獨家壟斷經營的總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經營的成本之和。自然壟斷主導建立在效率目的基礎上并且保障效率的實現。
2、呈現網絡經濟特征
綜觀世界各國的自然壟斷存在的行業和產業,如供水、電力、煤氣、熱力供應、電信、鐵路、航空等。我們不難發現采取自然壟斷經營的產業一般具有網絡經濟的特征即依賴一定的產業網絡為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如果離開這些產業網絡,企業所生產或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無法流轉到社會消費領域。衡量這些產業網絡作用的最佳指標是網絡上的流量(交通、電力、通訊信號等),而網絡上的流量將隨網絡節點的幾何級數增加。網絡節點數量越多,邊際投資收益越大。
3、資產具有沉淀性與專用性
由于自然壟斷依賴于網絡經濟為整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因此企業在經營自然壟斷行業時,將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產業網絡的建設。這些產業網絡形成了大規模的固定資本,它們折舊時間長,變現能力差,從而導致了整個壟斷產業大量的資本沉淀。另外,由于基礎產業網絡占有的資產往往具有相應產業或者行業的專用性,所以資金一旦投入也就很難收回,所形成的企業資產也難以改為其他用途。
4、產品的日常性
供水、電力、煤氣、熱力供應、電信、鐵路、航空等壟斷行業,他們所提供的產品都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須品,具有日常性與必須性的特征。自然壟斷行業通過它們的網絡觸角將這些日常生活必須資料轉流到千家萬戶去以保持社會生活的穩定與有序。
壟斷和自然壟斷的差別是什么?
兩者不是同一概念。在中國市場上,壟斷可分為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自然壟斷是指由于市場的自然條件而產生的壟斷,經營這些部門如果進行競爭,則可能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或者市場秩序的混亂。行政壟斷是指借助于行政權力而造成的壟斷行為。兩者的區別主要有:
1、產生的原因不同
自然壟斷的產生原因主要在于經濟效率或者效益,而行政性壟斷則是行政機關或者其授權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所造成的。
2、法律性質不同
自然壟斷由于它存在相當的積極性,大多數國家在立法上給予其豁免肯定它的合法地位。行政性壟斷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產物,其本質是借行政權力行市場行為,它違背了依法行政原則,因此是非法的。
3、影響不同
自然壟斷往往帶來效率經濟增加社會總體福利,而行政性壟斷則不僅容易導致行政腐敗的出現,更會造成市場競爭機制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