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好玩么?
武當山,中國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東接襄陽市,西靠十堰市 ,南望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聞名于世 。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筑53處,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建筑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武當山上有哪些景觀?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金殿
位于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鑄于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筑。
凈樂宮
位居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范例。
玄岳門
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筑。“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于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
玉虛宮
全稱“玄天玉虛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單元。后來大部分毀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現存部分建筑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南巖
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圣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筑21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筑物。主體建筑天乙真慶宮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后坡依巖,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
隱仙巖
位于竹關之上,五龍宮之北,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的一座大型巖洞,長約15米、深約1.5米。洞體巖石由綠泥鈉長片巖和絹云石英鈉長片巖及淺粒巖等組成。巖石經強烈擠壓,形成復雜的褶皺圖案,總體形成一處寬緩背形構造。這些形態復雜的圖案,均是距今2.10億年左右期間,受剪切應力作用留下的產物,洞穴是巖石沿比較脆弱的片狀巖石風化崩落形成。
大明峰
坐落在丹江口市官山鎮騾馬溝村,又稱武柱峰、柱頭巖,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親凈樂國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宮(即真武大帝母親)。距武當天柱峰14千米,是武當72峰之一,海拔為1132米。此坐像兩峰如筍形同座椅,之間端坐著一尊高約80米、寬40米的天然石像,酷似武當山金頂的真武大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