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跳八仙舞蹈特點詳細介紹
八仙舞蹈是崇仁最著名的傳統舞蹈。它以八個仙女為中心人物,共有24個動作,有如《西游記》中的八仙過海。舞蹈中仙女們手持各種武器,揮舞著飄逸的長裙,在銀色的山澗中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八仙舞蹈是崇仁最著名的傳統舞蹈。它以八個仙女為中心人物,共有24個動作。舞蹈中仙女們手持各種武器,揮舞著飄逸的長裙,在銀色的山澗中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崇仁跳八仙歷來只在前河等三村兩姓間世代秘傳,一般是父傳子,所扮角色形象、動作不得隨意變更。平時面具、道具由各個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
每逢迎神大賽之年,都要提前一個多月重排,直至動作熟練,父輩點頭,方能在“諸神”之日“開儺”,嚴防變形走樣,可謂慎之又慎。前述各端說明:即使不再溯源,從明洪武年間至二十一世紀,崇仁跳八仙也有六百余載歷史。
崇仁跳八仙所用的道具和面具,或選質地堅硬的樟木、雜木雕刻,或集多種竹子制作,工藝都比較復雜。象雕刻八位仙人的形象,以及他們所持的金蟾、拐棍等,一般木工就難勝任;再如笊籬、拂塵、笛子、道情筒、篾片條、芭蕉扇、小花籃等,尋常篾匠也無膽量承攬,非請能工巧匠不可。所以,族人十分愛惜,規定使用者不得損壞,妥為保管。
崇仁跳八仙雖然古仆莊重,卻與是常生活貼近,加之形象惹人捧腹,表演活潑幽默,因而每逢廟會搬演之日,都能招來八方鄉鄰。
清末民初聲譽鵲起,常令縣城、府治轟動。
崇仁跳八仙舞蹈歷史
崇仁跳八仙暨八仙舞蹈是崇仁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起源于漢代,盛行于明清時期。明代官方認可八仙舞蹈為“國舞”,并曾多次舉辦八仙舞蹈比賽。清代以來,八仙舞蹈在崇仁地區一直盛行,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崇仁風格。崇仁跳八仙舞蹈的歷史悠久,起源于漢代,盛行于明清時期。明代官方認可八仙舞蹈為“國舞”,并曾多次舉辦八仙舞蹈比賽。清代以來,八仙舞蹈在崇仁地區一直盛行,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崇仁風格。八仙舞蹈是崇仁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起源于漢代,盛行于明清時期。明代官方認可八仙舞蹈為“國舞”,并曾多次舉辦八仙舞蹈比賽。清代以來,八仙舞蹈在崇仁地區一直盛行,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崇仁風格。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前,里河兩村村民聯合重排此舞來縣城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游行,沿途受到城鄉觀眾熱烈歡迎。此后,由于左的思想影響,被迫息影銷聲。十年動亂期間,面具、道具統統被焚,使之頻于危境。1983年崇仁縣文化館組織力量進行排練,參加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的錄像,并被收入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華舞蹈志•江西卷》,方始重展豐姿。2006年,崇仁“跳八仙”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