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起源與歷史是什么?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中國傳統的風箏有什么寓意?
風箏在我們國家有著吉祥的寓意,它比喻一個人的健康長壽,同時也祝愿自己的家人能夠健康幸福的生活。因此風箏在我國古代就成為了人們非常喜愛的一件物品,它不僅僅是許多小孩子們喜歡的一種玩具,同時這種風箏它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那就是一個人的乃自一個國家的幸福安康,這無不表現出了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樸實的追求。